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李开云导学团队在《Autism Research》期刊上发表顶级论文

    日期:2024-08-24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研究生院 浏览量:

    近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李开云副教授团队在孤独症儿童动作模仿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Higher or low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al and neural synchronization of movement imitation in autistic children”为题发表在期刊《Autism Research》上,该期刊是SSCI一区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为5.3。文章第一单位为MK体育·官方网站,MK中国官方门户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研究生杜邦、张文君和陈柳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开云副教授和林丰勋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模仿对于人类的进化和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言语的习得、动作技能的学习、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与模仿密切相关。研究团队采用近红外(fNIRS)超扫描技术,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孤独症儿童在真实互动情境下动作模仿的行为表现及大脑的人际神经同步性(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INS)。实验1探究孤独症和非孤独症儿童模仿有意义和无意义手势动作时的外在行为表现以及额区、顶区和颞区的人际神经同步性。结果发现,无论是模仿无意义手势动作还是有意义手势动作,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准确性、人际行为同步均显著低于非孤独症儿童;在右侧顶下小叶(r-IPL)位置,孤独症儿童模仿无意义手势动作时的人际神经同步显著低于非孤独症儿童,但孤独症儿童模仿有意义手势时的人际神经同步显著高于非孤独症儿童。实验2进一步探究孤独症儿童模仿不同类型无意义动作(口面部、驭物动作、粗大肢体动作、手势动作)的行为表现及人际神经同步性。结果发现,在模仿四类动作时,孤独症儿童的模仿准确性、人际行为同步以及右侧顶下小叶的人际神经同步均显著低于非孤独症儿童。

    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通过近红外超扫描技术证实孤独症儿童确实存在动作模仿缺陷,首次提出特异性的人际神经同步可能是缺陷背后的神经机制,构建了解释孤独症个体动作模仿能力的个体内和个体间机制模型,为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能力缺陷的早期评估和干预康复后评估提供新方向和新范式。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基金资助。


    撰稿:李开云      编辑:刘孟頔      编审:贾海宁